首頁 > 區域 > 正文

城記丨海關大樓百年來首次對市民游客開放 上海航運記憶實現“活態傳承”

新華財經|2025年10月16日
閱讀量:

專家表示,以海關大樓為代表的上海歷史文保建筑,歷經歲月洗禮,每一塊磚瓦、每一處雕飾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其科學保護與活化利用,對于提升上海城市文化軟實力、增強市民文化認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dd384502a64c508a27f5cfdb410944.png

新華財經上海10月16日電(談瑞)黃浦江潮水翻涌,巍巍建筑百年依舊。1928年元旦,《威斯敏斯特》的報時鐘聲首次從上海海關大樓上空響起,從此,這座矗立在外灘“C位”的建筑,便以典雅的古典主義風貌與回蕩的鐘聲為注腳,記錄著上海從近代航運樞紐崛起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世紀變遷。

近期,這座見證了近百年城市風云的地標性建筑首次向公眾敞開大門,讓塵封的歷史與鮮活的城市記憶以“可觸摸”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多位專家表示,以海關大樓為代表的上海歷史文保建筑是城市文脈傳承的核心載體,它們不僅承載著上海近代以來的發展印記,更是展現城市獨特氣質與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這些建筑歷經歲月洗禮,每一塊磚瓦、每一處雕飾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其科學保護與活化利用,對于提升上海城市文化軟實力、增強市民文化認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外灘光年,時空回響

上海在1843年開埠以后,憑借黃浦江航運優勢迅速崛起,海關大樓的三次建造也始終與航運中心的發展同頻。

中山東一路13號,這個地點最初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官衙式建筑,稱為“江海北關”,是上海開埠后專門管理外輪征稅事務的地方。到1893年,上海開埠已屆50年,隨著中外商船數量激增,原有設施已無法滿足需求,一座英國都鐸王朝風格的磚木結構大樓在此建成,33.5米高的鐘樓不僅統一了港口報時,便于征收船舶噸稅(過去以天數計費,超過午夜12點便加算一天),同時也為往來黃浦江的船舶提供航標和燈塔作用。再到1927年,上海已躋身遠東主要航運樞紐,英商公和洋行設計的鋼框架新樓投用,其簡化新古典主義風格下的現代化功能,進一步適配了大規模船舶通關、貨運監管的需求,為航運中心的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這幢80米高的大樓,是20世紀20年代外灘的最高建筑。二至四樓是海關辦公所屬區域,三樓是稅課司,四樓東北角是稅務司及其職員辦公室,五層主要是海政局和工程局辦公室。吳淞口駛入黃浦江的外國輪船,在很遠處便能看到海關大樓并聽到鐘聲,就知道很快將進港靠泊辦理船舶入境海關手續和裝卸進出口貨物。

而到一個世紀后的今天,步入海關大樓,厚重的歷史在這里悄然折疊。一樓大廳頂部的八角藻井,八面各有一幅彩色馬賽克鑲嵌的帆影海事圖案形,由上萬顆天然彩色馬賽克鑲嵌而成,每幅都還原了舊日黃浦江畔“帆檣如林”的盛景。從以石膏塌花涂金而成的天花板,到抵御江潮的灰褐色釉面磚,再到鋪砌全部地面的馬賽克,每個細節都鐫刻著上海這座城市的百年榮光。漫步其中,仿佛能穿越時空,感受到當年船舶往來、商賈云集的繁忙景象,也能清晰觸摸到上海從航運重鎮一步步邁向國際大都市的堅實足跡。

“活態傳承”,而非“標本式封存”

“利用好我們這些高能級的歷史文化建筑,會變成上海下一階段形成更具國家級輻射力的IP的重要源泉?!敝倭柯撔腥A東區戰略顧問部負責人及中國區城市更新業務負責人呂玫認為,歷史建筑光靠“使勁保護”是不夠的,空有外殼卻沒有功能注入,建筑就失去了生命力。

以海關大樓為例,這棟百年建筑即將啟動大修,在閉關修繕前,以“外灘光年?時空回響”為主題開設展覽,首次向市民敞開大門。公眾得以走進歷史現場、觸摸歲月痕跡,與建筑建立深度情感聯結。這種“開放體驗”模式,正是“活態傳承”的生動體現——它打破了文保建筑與公眾間的隔閡,不再將其作為靜止的“歷史標本”封存,而是通過展覽、參觀等形式,讓建筑承載的航運文化與金融歷史,重新融入當代生活并產生互動。在展覽中,通過歷史陳設以及多媒體互動裝置,參觀者可以了解當年海關工作人員的辦公場景,聆聽不同年代鐘聲的變化,甚至能通過數字技術 “看到” 大樓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風貌變遷,這種沉浸式體驗讓歷史不再遙遠,變得可感可知。

從政策層面來看,海關大樓的活化利用并非孤立嘗試,而是契合了其所在的上海外灘片區更新的整體規劃。今年年初獲批的《上海市黃浦區外灘-01、02更新單元規劃實施方案(暨黃浦區單元規劃相關街坊局部調整)》明確提出,“在不影響保護建筑本體的前提下,研究對保護建筑合理活化利用的方式,并在詳細規劃中予以落實”,為眾多集聚于外灘這篇土地上的高能級文保建筑的功能拓展提供了政策支撐。

不過,業界也特別指出,以海關大樓為代表的文保建筑的活化利用還需遵循“保護優先、兼容拓展”的原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我國的文物建筑實施分級保護的管理辦法;而《巴拉憲章》也指出,建筑遺產的功能適配需充分尊重場所的文化意義,遺產的價值決定了利用的尺度,在此基礎上拓展保護利用的領域,實現建筑遺產物盡其用。

“歷史文化遺產既是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也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重要空間載體?!鼻迦A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中國城市研究院院長邊蘭春表示,要體現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使歷史文化遺產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充分發揮作用,并通過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創造新文化、孕育新業態,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蘊和居民的生活品質。

?

編輯:林鄭宏

聲明:新華財經(中國金融信息網)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問題,請聯系客服:400-6123115

傳播矩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