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記 | 上海大都市圈,究竟“大”在哪里——訪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曾剛
在接受新華財經專訪時,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終身教授曾剛表示,上海大都市圈當以突破省界壁壘為抓手,通過“單兵突進”向“集團作戰”的協同升級,整合長三角資源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為中國向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攀升提供核心支撐。
新華財經上海10月17日電 (谷青竹) 10月9日,《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 提升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水平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正式落地,為長三角都市圈建設劃定了“十五五”期間的核心航向——面向2035年,以都市圈為載體的一體化治理正從“形態融合”走向“形神具備”。
其中,覆蓋14座城市的上海大都市圈,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地區,其發展路徑與突破方向尤為矚目。在接受新華財經專訪時,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終身教授曾剛表示,上海大都市圈當以突破省界壁壘為抓手,通過“單兵突進”向“集團作戰”的協同升級,整合長三角資源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為中國向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攀升提供核心支撐。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終身教授曾剛(受訪者供圖)
“內外兼修”:以對內融合賦能對外發展
“過去理解上海大都市圈之‘大’,往往聚焦于兩個維度:一是‘范圍大’,以上海為圓心,覆蓋蘇州、無錫、常州、南通、鹽城、泰州、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和宣城13個成員城市;二是‘市場大’,坐擁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構成的廣闊腹地?!痹鴦傞_宗明義,“但面向2035年,以‘基本建成卓越全球城市’為發展愿景的上海,更需要疊加‘視野大’的維度,從區域發展單元升級為全球競合主體?!?/p>
在曾剛看來,這種視野升級是上海國際地位持續躍升的必然導向,“中國的上海是世界的上?!?。他表示,從全球游客持續涌入感受上海的活力,到各類國際組織對上海寄予厚望,上海正從全球資本與資源的匯集地,逐步向輻射全球的樞紐與中心轉變。
今年4月推出的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便是典型例證。該版本最重要的突破,是為中國-東盟跨境產供鏈穩定暢通和制度型開放建立了新的規則制度體系,而上海憑借其開放優勢與制度創新能力,成為探索規則制定與開放引領的“RCEP制度型開放試驗田”。這一角色定位,不僅體現了上海在區域經濟合作中的核心作用,更凸顯其在全球規則構建中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的重要使命。
“然而,這份責任重大,絕非上海行政區劃內的6340.5平方公里能夠孤立完成?!痹鴦倧娬{,“一個好漢三個幫”,上海大都市圈正是上海實現“內外兼修”的重要支撐——在這個“朋友圈”中,上海能夠整合13個成員城市的資源優勢,以對內加速融合賦能對外發展格局;同時,新入圈城市也能搭乘上海這一龍頭城市的“東風”,將自身的“后發優勢”轉化為“現成優勢”?!斑@是一種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平等合作格局?!痹鴦側绱嗽u價。
從數據來看,上海大都市圈以國家1.2%的陸域面積(11.4萬平方公里)、7.7%的全國總人口(1.1億人),貢獻了全國14.5%的經濟產出,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發展地區之一。曾剛表示,通過都市圈內的深度融合發展,上海大都市圈將代表廣大發展中國家,為全球競合提供具有中國特色的“上海樣本”——一種現代化城市建設、治理與區域合作的新路徑。
“集團作戰”:從產業集群角度重新理解“同城化”
上海大都市圈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16年公布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草案)》中,文件提出未來將構建上海與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等地區協同推進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鐘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中,將都市圈定義為“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而上海大都市圈最初的范圍便已超出這一界定。在目前的 “1+13”版本中,新成員鹽城、泰州與上海的高鐵通行時間更是達到2小時,宣城則在2024年滬蘇湖高鐵通車后,才將與上海的高鐵行程從2.5小時以上縮短至最快1.5小時。?
為何上海大都市圈的“同城化”范圍會突破常規標準?曾剛教授的解讀是,對“同城化”的理解應從三個層面展開:第一個層面服務于日常工作往返,對應國家發改委定義的1小時通勤圈;第二個層面服務于商務交流出行,通勤范圍可擴大至1.5小時;第三個層面則服務于產業協同需求,對通勤的要求便可進一步放寬至2.5小時。
“在上海大都市圈的實踐中,‘同城化’無疑要以第三個層面‘2.5小時產業協同圈’的構建為重?!痹鴦傉J為,這正與都市圈的核心使命相契合,即不斷推動科創資源的跨區域流動與協同。
過去,曾有“大樹底下不長草”的觀點,擔心周邊城市在與中心城市的要素交流中出現“虹吸”現象,因此建議進行差異化競爭或錯位合作。但曾剛認為,長三角一體化的實踐成果已充分證明這種憂慮是多余的——在上海大都市圈以產業協同為核心的同城化邏輯下,成員城市與中心城市的產業發展不會構成“排擠效應”,而是形成“疊加效應”。
譬如蘇州,作為上海大都市圈的核心圈成員,蘇州工業園區已成為全國生物醫藥產業第一方陣的“優等生”,而“滬連互通”的合作模式正是其實現持續領跑的關鍵抓手。再看杭州,作為上海大都市圈的新成員,“科創六小龍”的涌現和數字經濟發展的強勁勢頭,都證明其光芒并未被上海掩蓋,反而形成了與上?;パa共進的良好格局。
“本質原因在于,全球化重塑了‘產品同構’的內涵?!痹鴦傔M一步解釋,在封閉市場的“諸侯經濟”時期,城市產業的同質化意味著資源爭奪與惡性內卷;但在資源可流動、市場更開放的當下,資源與需求必然向產業頭部效應顯著的區域集聚,同類型產業反而可以通過分工協作與資源整合,逐步形成釋放規模效應的“集成經濟”優勢。
“因此,在上海大都市圈內,追求人無我有的城市競爭關系已經被追求雙向奔赴的城市合作關系取代?!痹鴦傊赋?,對都市圈成員城市而言,關鍵在于借力龍頭城市、實現同向發展,共同聚焦產業鏈高端領域的技術附加值,最終實現“規模與技術協同增效”,即所謂的“集群技術溢價效應”。
跨省協同:錨定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
截至2024年底,全國先進制造業集群已達80個,較2022年公布的45個取得顯著進展:由單一城市申報的集群占比從73.3%下降至23%,超過三分之二為跨市甚至跨省聯合申報,呈現出明顯的跨區域融合發展趨勢。
但在曾剛看來,目前仍存在兩點不足:一是跨省級行政區的產業集群比例偏少,僅從2個增加至8個;二是城市群內發展不均衡,以長三角集群數量為例,江蘇有14個、浙江有8個、上海有5個,而安徽僅有2個。他認為,“突破省域邊界,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展開產業協同,是扭轉這一局面的關鍵抓手,而跨省建設的上海大都市圈正是推動這一協同落地的標桿樣板”。
長三角合力打造的世界級大飛機產業集群,正是打破省域壁壘、實現跨省協同的成功實踐。該集群以上海自貿試驗區、江蘇蘇南五市、浙江環杭州灣城市群、安徽六安等地為核心承載地,圍繞大飛機產業鏈,引育結構大部段及復合材料、航空發動機、機載系統、制造裝備四大高端產業子鏈。目前,長三角(含江西)已集聚全國超過三分之一的大飛機裝機配套供應商,產業鏈相關企業近千家,工業產值超千億元,形成了跨省市、全鏈條的產業協同格局。
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深度重組的背景下,曾剛判斷“先進制造業正是搶抓新一輪科技創新制高點的戰略性領域,發力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亟待成為戰略重點”?;诖?,他提出,“十五五”時期上海大都市圈需以跨省協同爭創世界級產業集群為核心任務,并明確三大重點方向: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公司、建設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組織以及制定具有全球引領性的行業標準。?
?
編輯:李一帆
?
聲明:新華財經(中國金融信息網)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問題,請聯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