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阿明:共探信用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新路徑
7月4日,2025年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信用賦能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國家公共信用和地理空間信息中心副主任吳阿明在論壇上致辭,圍繞社會信用與數字經濟的互促關系及創新實踐方向分享了三個體會,為數字經濟時代信用體系建設與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思路。
國家公共信用和地理空間信息中心副主任吳阿明
社會信用是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制度
當今世界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核心賽道,數據、技術場景的深度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這些變化在為數字經濟注入新動能的同時,也帶來了數字安全、信任缺失、市場壁壘等挑戰,虛假交易、數據泄露等失信行為,嚴重制約了行業健康發展。
吳阿明指出,社會信用作為市場經濟的基礎制度,不僅是維護數字經濟秩序的重要保障,更是激發創新活力,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印發《2025年數字經濟工作要點》明確提出,要完善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社會信用體系正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數字經濟是社會信用高質量建設的動力源泉
“數字經濟時代,技術創新、場景創新、應用創新已成為信用賦能社會發展的新動力?!眳前⒚鞅硎?,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重塑信用評估、風險預警、決策優化邏輯,數字技術與信用融合,不僅提升社會信用體系的運行效率,更催生了“信用+AI”、“信用+區塊鏈”等新的應用場景,依托數字化浪潮,信用已經全面滲透到了經濟社會活動各方面,成為企業降本增信重補的精準治理、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潤滑劑。
創新與實踐的方向驅動賦能高質量發展
吳阿明總結國家公共信用和地理空間信息中心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金司指導下,不斷豐富社會信用建設創新實踐的工作成果。扎實打好公共信用數據的基礎樁,國家平臺累計歸集數據818億條,通過推進全國信用目錄的編制,開展數據質量提升行動和數據質效評估,確保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發揮信用中國網站總窗口作用,累計完成超170萬條行政處罰信息修復,幫助主體重塑信用;深入開展公共信用綜合評價,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深入推進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建設,讓信用更好地服務經濟建設主戰場。(馬希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