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信用 > 正文

唐建國:北京市信用建設實現多領域突破

新華信用|2025年07月08日
閱讀量:

7月4日,以“創新信用技術·優化數字生態”為主題的2025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信用賦能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唐建國進行致辭,介紹了北京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階段性成果和工作經驗,并分享了北京市下一步以信用體系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工作方向。

唐建國.png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唐建國

唐建國指出,北京市目前信用信息化、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信用基礎設施逐步健全。依據全國公共信用信息基礎目錄信用平臺歸集各類信用信息,數據總量已突破了18億條;信用北京網站年訪問量超過400萬人次,提供各類服務200余萬次。

信用助力社會治理方面,北京市深化“風險+信用”的監管機制,推動市場監管、交通運輸、文化旅游等37個部門開展分類分級的監管,持續擴大“無事不擾”企業清單改革的覆蓋范圍,目前全市23.1萬家風險低、信用好的企業列入清單,實現監管“無事不擾”。北京市經信局同多部門建成“信用修復高效辦成一件事”的場景,打造信用修復申請統一的入口,通過“一網通辦”機制實現信用修復結果的一并更新。

唐建國表示,北京市不斷深化“信用代證”改革,通過一份專用信用報告替代42個領域有無違法違規記錄證明,累積為8000余家重點企業出具專項信用報告2萬余份,極大提升了企業辦事效率?!靶庞?醫療”服務讓患者先診療后付費,縮短了就醫時間,現已覆蓋全市醫療機構40余家,服務患者43.7萬人次。北京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引入30余家金融機構,發布199款金融產品,完成企業注冊58萬戶,已成為服務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的綜合性服務平臺。

在提到北京市下一步信用工作計劃時,唐建國從四個方面進行了介紹。

激活信用數據要素方面,打破數據孤島,整合多部門的信用數據資源,不斷提升數據的準確性、安全性和流通效率,實現結果的共享共用,促進公共信用信息和市場信用信息的融合應用,鼓勵數據深度開發,激發數據要素的成熟效應,以高質量的信用數據驅動產業的創新發展。

信用賦能企業發展層面,對企業開展科學評價精準畫像,為民營中小企業增信,發揮市融信平臺的功能,破解銀企信息不對稱的難題。通過融資需求與金融產品的精準匹配,輔助企業實現融資一鍵對接,發揮政策的集聚作用,拓展“融資+政策”協同聯辦的場景,助力中小微企業融資駛入智能的快車道。

產業培育與生態構建方面,充分發揮首都政策、人才、技術等資源優勢,加大對信用服務機構的培育和支持力度,鼓勵信用服務機構創新信用產品,開發多樣化信用評級、信用報告、信用咨詢等服務,滿足各類場景不同的市場主體信用服務需求,規范市場秩序,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信用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

營商環境優化方面,強化政務誠信建設,全力打造誠信政府、法治政府,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監管和治理機制,結合信用評價,優化監管方式,提高監管的靶向性、精準性;支持拓展“信用+服務”新模式,提升授信者信用價值的獲得感,加強誠信文化建設,引導全社會樹立誠信意識,推動形成“誠實做人、守信做事”的良好風尚,建成與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相適應的企業環境。(馬希凱)

傳播矩陣
'); }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