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推進區域協作 拓寬發展空間——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一線觀察之七

新華社|2025年07月13日
閱讀量:

記者在近期調研中了解到,通過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加強市場基礎制度統一、深化對內對外開放,暢通要素資源流動集聚,區域市場一體化加速推進,不斷呈現新亮點,釋放新潛力。

新華財經北京7月13日電 區域,國家資源配置、產業布局和經濟活動的重要空間載體。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是必然路徑。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指出,鼓勵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區域,在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前提下,優先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工作。

記者在近期調研中了解到,通過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加強市場基礎制度統一、深化對內對外開放,暢通要素資源流動集聚,區域市場一體化加速推進,不斷呈現新亮點,釋放新潛力。

著力破除地域區隔

6月30日中午,貨車司機龔昌倫拉著汽車零部件,從川渝高竹新區出發,駛往重慶長安福特汽車有限公司。但就在一年多前,同樣的路只能在晚上行駛。

龔昌倫工作的企業是四川駿誼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駕駛的貨車牌照也是川籍。按照重慶政策,四川牌照貨車白天不允許到重慶主城區送貨。貨車司機以前只有兩個選擇:夜間運輸或是租用渝牌貨車轉運。

針對川渝高竹新區企業注冊在四川,但90%的企業產品銷往重慶的情況,新區探索貨車牌照“同標互認”,試點允許部分企業的車輛在指定時段、路線通行重慶。去年,四川駿誼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拿到入渝貨車臨時通行證?!耙荒陙?,每輛貨車節約物流成本超10萬元,節約運輸時間超500個小時?!惫居嘘P負責人說。

一張通行證“劃開”川渝行政壁壘,讓企業從“算著政策跑”變為“盯著市場跑”,揭示了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的思路: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

制度規則是市場機制運行的基礎。瞄準市場關切,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是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的重點。

在滬蘇浙交界處的太浦河上,全國首個跨省域的房建項目——方廳水院日前竣工。

為推動項目順利實施,三地創新審批制度,探索一體化審批:浙江嘉善和江蘇吳江賦權給上海青浦,由青浦牽頭實施項目信息報送、招標及一體化方案審批,實現“一張施工證干到底”。

長三角推行電子營業執照共享互認,市場主體登記等50余個高頻服務事項“一網通辦”;京津冀市場監管部門統一規范企業登記服務,推動區域內認證數據共享;川渝推進企業跨省市“一鍵遷移”……打破地域限制,市場規則深入銜接。

立足區域特點,粵港澳大灣區持續打通市場一體化的堵點:

在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已入駐匯豐、瑞銀等400多家金融機構,成為港資金融機構進入內地“第一站”。在河套,科研人員可通過福田保稅區“一號通道”自駕或者乘坐跨境巴士往來深港。

商品服務市場是統一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區域重點從優化營商環境和政務服務入手破除行政壁壘:

長三角異地異店無理由退換貨承諾單位超1700家;粵港實施政務服務跨境通辦,首批上線108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川渝試點跨區域人才職稱評價互認,惠及兩地700余萬專業技術人員……

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基礎設施的順暢聯通是重要支撐。

在北京軌道交通22號線河北段建設現場,盾構機轟鳴作響,運輸車來回穿梭。作為京冀首條跨省地鐵,該線通車后,燕郊至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快僅需9分鐘。

珠港和珠澳口岸年內出入境客流量已突破1億人次、蘇皖首條跨省城際鐵路滁寧城際滁州段穩定運營、上海機場-蘇州前置貨站啟用后節省地面物流成本近30%……基礎設施不斷聯通,讓人流、物流在區域內高效集聚。

通過打破行政壁壘、暢通要素流動,市場一體化有效激活區域發展動能。

2024年,京津冀區域經濟總量達到11.5萬億元,11年來連跨6個萬億元臺階;長三角三省一市生產總值突破33萬億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產總值增至8.7萬億元,5年來邁上2個萬億元臺階。

提升要素資源配置效率

7月2日下午,京哈高速香河出口附近,韻達華北轉運中心,一輛輛廂式貨車上的快遞陸續被放在傳輸帶上進行智能分揀。

2019年,韻達快遞總部從北京搬遷至河北香河縣,當年投入運營。韻達華北轉運中心辦公室主任劉勇軍說,搬至香河后,公司整體攬收能力擴大一倍多,實現日最大攬收超500萬單。

在融入區域大市場中,廊坊加強與北京產業鏈互補協作,重點承接北京物流產業。2024年底,全市現代商貿物流產業增加值達949億元,同比增長9%,占GDP的比重升至24%。

區域市場一體化,并非是同步化、同質化發展:既要做到“融”,加強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也要突出“協”,錯位發展、互補發展,充分釋放要素資源效能。

把握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各區域加強內部協作,因地制宜、積極探索:

京津冀地區突出產業轉移與承接,通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動產業鏈在津冀重組,津冀根據自身產業基礎和發展規劃有序承接;

長三角地區以上海為龍頭,輻射帶動周邊城市發展,金融服務、數字經濟等產業競爭優勢凸顯;

粵港澳大灣區依托國際化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產業分工,重點發展以加工制造業和對外貿易為主的外向型經濟;

成渝城市群探索“雙核驅動”跨省合作機制,以重慶、成都為核心,協同建設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群……

各有優勢的區域大市場,為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和創新聯動創造了條件,避免了重復建設和低效競爭。

先在上海市設計研發星座衛星,再到浙江省臺州市批量制造,得益于這樣的雙輪驅動體系,浙江時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臺州衛星超級工廠實現一年生產500顆衛星的制造能力。

在京津冀,蓄電池、行李架來自河北,車燈、座椅、變速箱來自天津,玻璃升降器、空氣濾清器來自北京……數以萬計零部件在汽車產業鏈上的“協同之旅”,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區域產業分工與協作不斷深化,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增強區域整體競爭力?!眹野l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林山說。

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不久前,一輛滿載光伏組件的班列從合肥北站開出,搭乘“合肥-寧波舟山港”海鐵聯運精品快線,不到20小時即到達浙江舟山港穿山港區。零延時轉裝“嘉華寧波”輪后,點對點駛向德國威廉港。

“快線開通后,合肥到歐洲一般物流時效從40天縮短至27天?!闭憬8畚锪骷瘓F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

統一大市場是面向全球、充分開放的大市場。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要充分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釋放市場效能。

從推進長三角海關特殊貨物檢查作業一體化改革,到建設長三角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推出數據出境負面清單,長三角地區在高層次協同開放中拓展經貿合作新空間。今年前5個月,地區實現進出口6.73萬億元,同比增長5.2%,較同期全國外貿增幅高2.7個百分點。

聚焦重點領域,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進一步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區域市場一體化不斷向深層次挺進:

粵港澳大灣區推進跨境信用報告標準互認、質量認證規則銜接,支持有條件的地市推廣港澳簡化版公證文書;川渝搭建從訂購到交貨的國際物流全鏈條服務體系,探索鐵路單證物權化試點等陸上貿易規則創新;京津冀加強統籌協調,加快建設世界級機場群和港口群……

“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形勢,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有助于拓展市場空間,進一步釋放市場潛力。這是深入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的重要著力點?!鼻迦A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說。

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近期,各區域聚焦企業重點關切,在優化政策供給、搭建服務平臺等方面協同發力,加快推動內外貿一體化:

廣東指導認證機構開通出口轉內銷產品強制性產品認證綠色通道,浙江組織平臺企業圍繞出口轉內銷提供精細化服務,重慶在市內多家連鎖商超設立“外貿優品專區”……

“當前,區域和區域之間開放合作仍有較大空間。深化區域間對內開放,可探索建立區域產業聯盟、跨區域創新聯合體等,促進高端要素資源集聚,打造高效協同的市場體系?!蔽髂县斀洿髮W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所長吳垠說。

推進市場一體化,是攻堅戰,更是持久戰。

把有利于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制度規則立起來,把不利于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障礙掣肘破除掉,全面推動區域市場由大變強,將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支撐。

?

編輯:王姝睿

?

聲明:新華財經(中國金融信息網)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問題,請聯系客服:400-6123115

傳播矩陣
'); }
支付成功!
支付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