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新華時評·民生無小事|讓集采藥品真正成為人民健康的“守護盾”

新華社|2025年10月28日
閱讀量:

梳理此次集采可以看出,保障質量的要求貫穿始終:在集采流程方面,進一步收緊藥品質量的“口袋繩”,前期通過科學的品種遴選,聚焦上市多年、臨床使用成熟的“老藥”;優化醫療機構報量方式,為藥企提供穩定預期,促進中選產品保質保量供應。

新華財經北京10月28日電(記者彭韻佳、徐鵬航)第十一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采購27日在上海開標,55種藥品采購成功。7年多來,已有490種質優價宜的常用藥、救命藥通過集采進入百姓藥箱。

藥品集采政策推行以來,通過以量換價,擠壓不合理的價格水分,切實為群眾看病就醫帶來實惠。但要讓集采藥品真正成為人民健康的“守護盾”,關鍵在于守好藥品質量這道生命線。

藥價降了質量也要跟得上。梳理此次集采可以看出,保障質量的要求貫穿始終:在集采流程方面,進一步收緊藥品質量的“口袋繩”,前期通過科學的品種遴選,聚焦上市多年、臨床使用成熟的“老藥”,臨床使用風險高的品種暫不納入;優化醫療機構報量方式,讓醫療機構的需求與中選結果更好匹配,為藥企提供穩定預期,促進中選產品保質保量供應。

藥品集采不是簡單的“價低者得”。在集采規則方面,新一批集采更是提出嚴格的質量門檻:投標企業必須具備相應的生產經驗,投標藥品應通過藥監部門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符合性檢查,并且在規定時間內沒有違反過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也就是說,擁有一定實際生產經驗、質量穩定過關的企業才能參與投標。

藥品成功中標,并非藥企“護身符”。藥監部門對中選藥品將開展全覆蓋監管,如果企業藥品質量在后期監督檢查或抽檢中出現問題,將直接取消中選資格、列入違規名單,并在規定時間內不能再參加集采。

老百姓提供一份用得放心的藥品清單,需要持續強化全周期質量監管,對藥品生產、流通、使用等各環節嚴格把控,也更加需要醫藥企業主動扛起責任,將藥品質量安全作為生命線。

唯有流程嚴管與動態監測雙管齊下,才能守好藥品質量這條紅線,讓集采政策的惠民紅利真正落到實處。

?

編輯:王姝睿

?

聲明:新華財經(中國金融信息網)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問題,請聯系客服:400-6123115

傳播矩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