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債蹺蹺板”效應再現 債市交易邏輯或已切換
在上周短暫“脫敏”之后,本周資本市場再次跟隨“股債蹺蹺板”效應而波動。業內人士認為,債市短期交易邏輯或已切換,從以往的“基本面+流動性”主導邏輯轉向“大類資產配置”邏輯。
新華財經上海8月20日電(張天源) 在上周短暫“脫敏”之后,本周資本市場再次跟隨“股債蹺蹺板”效應而波動。8月20日,權益市場午后強勁反彈,滬指再創十年新高,與此同時,債市承壓,主要利率債收益率多數上行。業內人士認為,債市短期交易邏輯或已切換,從以往的“基本面+流動性”主導邏輯轉向“大類資產配置”邏輯。
“股債蹺蹺板”效應再現
從行情來看,20日的股債市場再次充分演繹了“股債蹺蹺板”效應,早盤三大股指低開,風險偏好有一定降溫,與此同時,債市短暫回暖,銀行間主要利率債收益率短暫下行。但隨著午后權益市場再次走強,債市漲幅迅速收斂。
截至收盤,上證指數漲1.04%報3766.21點,深證成指漲0.89%,創業板指漲0.23%,北證50漲1.16%。
債市方面,國債期貨多數收跌,30年期主力合約跌0.35%報116.050元,10年期主力合約跌0.18%報107.855元,5年期主力合約跌0.10%報105.425元。銀行間主要利率債收益率多數上行,截至發稿,10年期國債“25付息國債11”上行1.4個基點報1.78%,5年期國債“25付息國債03”上行1.25個基點報1.625%。
數據來源:新華財經
債市交易邏輯或已切換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機構行為和大類資產比價效應交織下,債市短期交易邏輯或已切換,從以往的“基本面+流動性”主導邏輯轉向“大類資產配置”邏輯。
? ? ? ? 天風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譚逸鳴指出,盡管 7 月經濟數據不及預期,新增信貸轉負,資金利率維持低位,央行開展買斷式逆回購操作等,但債市表現仍然承壓,表明當前的主導邏輯并非基本面或資金面,而是風險偏好變化下的資產再配置行為,可能指向當前債市的宏觀敘事基礎發生了變化。
中泰固收首席分析師呂品團隊表示,當前債市的問題在于不論從資產端還是負債端來看,債券暫時可能都不具備上漲的條件。資產端方面,從傳統機構配債的視角來看,債券資產的性價比表現不足。從負債端視角來看,配置盤持續缺位。以險資、銀行為主的配置盤資金有限,保險資金主要轉向股票、長期股權投資等權益資產。銀行由于存款利率下調、居民存款遷移等原因負債端流失嚴重,負債端也沒有增量。
從交易數據來看,據新華財經-國利買賣力量指數顯示,近期利率債主要賣盤來自銀行和券商機構,主要買盤來自基金,險資未有明顯增量。
數據來源:新華財經
申萬宏源研究董事總經理黃偉平指出,2025年固收類產品回報明顯減弱,居民開始尋找更有性價比的替代資產,對股債混合型產品的配置需求抬升,或分流債市資金。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理解債市的運行:儲蓄回報下降后,居民提高了風險偏好,選擇比純債更有性價比的資產,只要權益市場穩健,資金從債市分流就可能持續。
據申萬宏源證券統計,今年以來純債資產表現最佳者反而是貨幣基金,其收益和波動均優于純債基金。長期純債基金表現最弱,整體呈高波動、低收益的特點。
從大類資產比價視角來看,債券市場此前抱團交易的宏觀敘事發生切換,而權益資產、商品資產等標的的交易主線漸趨明朗。二季度以來,固收資產收益表現為波動承壓,而權益類資產的賺錢效應表現出穩健性和連續性,即便是大宗商品收益也要優于債券資產。
“看股做債”能走多遠?
? ? ? ? 譚逸鳴認為,“看股做債”的邏輯在三季度仍有可能延續,政策擾動、資金再配置疊加贖回壓力影響下,債市或延續震蕩格局,10 年國債收益率在1.75%-1.80%區間可逐步配置,對利率債保持波段操作。
? ? ? ? 回顧歷史上五輪股強債弱的股債“蹺蹺板”時期,譚逸鳴指出,前兩輪“蹺蹺板”行情持續時間較長,平均為 368 天,10 年國債收益率平均上行 95BP。而2022 年以來,股債“蹺蹺板”效應持續時間整體縮短,平均為 66 天,10年國債收益率平均上行 23BP。
中信建投固收首席分析師曾羽認為,短期內債市壓力最大的階段已經過去,負債端穩定的機構可逐步逢高擇機梯度加倉。歷史經驗顯示債市短期內仍有一定風險,但考慮到基本面、資金面均較為支持債市,這意味著債市即便有反復也不會再大幅破位上行,風險點僅在于股市,建議繼續觀察,若后續股市漲幅放緩,使得債市順利度過這段情緒不穩的短期波動期,后續債市修復也將會更加順利。不過,即便后續債市持續修復,短期內也難以回歸之前水平,1.7%或已是債市當前階段性下限。
對于本輪債市調整何時結束,東方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齊晟團隊認為,債市重新上漲的觸發因素主要在于兩點:資金面寬松重新成為債市主導因素和票息價值達到投資者心理預期。前者需要央行給予更多貨幣政策寬松信號,時間點存在不確定性;后者需要兩個條件,一是交易資金撤離較為充分,配置資金開始入場;二是投資者認為債市調整空間已不大。
?
?
?
編輯:談瑞
?
聲明:新華財經(中國金融信息網)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問題,請聯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