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政策舉措密集落地 多維度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上海證券報|2025年08月14日
閱讀量:

近期,多地多部門接連出臺舉措,從明確創新方向、推動要素流轉、深化改革力度等維度全面發力,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更好的環境。

新華財經上海8月14日電(記者 李雁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5%,3D打印設備、新能源汽車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3.1%、36.2%……翻開中國經濟半年報,新質生產力增勢明顯。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明確提出,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體現出進一步通過制度創新激活創新要素的深層邏輯。

近期,多地多部門接連出臺舉措,從明確創新方向、推動要素流轉、深化改革力度等維度全面發力,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更好的環境。

錨定產業需求 校準科技創新“坐標系”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前提是讓科技創新精準對接產業需求。這種“需求牽引”既體現在企業微觀實踐中,也蘊含于政府宏觀引導里,形成“企業出題、科技答題、市場閱卷”的良性循環。

在企業創新一線,需求導向的技術突破已結出碩果。陜西海斯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發酵車間里,看不見的微生物正在AI算法的精準調控下高效“工作”,產出的天然香蘭素純度與產量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25年7月,該技術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首批“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領域典型應用案例”,成為企業以創新響應產業升級需求的生動注腳。

宏觀層面的政策引導,則為需求與創新的對接提供了制度保障。7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會議指出,要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規?;?、商業化應用,推動人工智能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創新帶應用、以應用促創新的良性循環。

8月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機械工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2025—2030年)》,進一步細化了產業需求導向的創新路徑——到2027年,數智技術在裝備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運維服務等環節廣泛應用,帶動機械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智能化生產、供應鏈管理水平穩步提升。

七部門近期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腦機接口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既瞄準了該技術在醫療康復、工業交互等領域的現實需求,也布局了未來數年的技術攻關方向。

暢通要素循環 激活產業生態“動力源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離不開創新要素的順暢流動與優化配置。當前,各地正通過搭建轉化平臺、完善金融支持、組建創新聯合體等舉措,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鏈條生態體系。

概念驗證平臺的建設,成為打通“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關鍵節點。7月發布的《上海市高質量概念驗證平臺建設實施方案》提出:面向前沿科技、未來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強化系統布局、開放共享,推動重點任務清單、未來產業基金、項目經理人、集聚區建設“四位一體”,建設一批高質量概念驗證平臺。

創新聯合體的組建,則讓要素流動更具靶向性。2025年江蘇省創新聯合體建設工作近日啟動。江蘇省科技廳將重點支持領軍企業、行業龍頭企業、獨角獸企業等,圍繞創新鏈、產業鏈發展需求提出技術攻關方向,整合高校院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等共同組建創新聯合體。

金融支持的精準滴灌,為要素流動注入“活水”。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明確,優化金融政策工具,引導銀行為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技術和產品攻關提供中長期融資;對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企業,適用上市融資、并購重組、債券發行“綠色通道”。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徐蘊峰表示,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國制造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必須突破核心技術瓶頸。金融支持將為這些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提供強大的資金保障。

深化制度創新 夯實融合發展基礎

從知識產權保護到科技評價改革,從要素市場化配置到開放合作機制,一系列制度創新正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掃清障礙、夯實基礎。

知識產權保護是激勵創新的“牛鼻子”。2025年9月1日起,《石家莊市知識產權保護與促進條例》將正式施行。條例結合生物醫藥、新一代電子信息等主導產業發展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了知識產權保護與促進措施,為相關產業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持。10月1日施行的《福建省知識產權保護與促進條例》則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明確對算法、基因序列等新型知識產權的保護規則,建立“行政保護+司法保護+仲裁調解”的立體維權網絡。

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讓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長三角三省一市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決定》提出,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通過先使用后付費、專利開放許可等方式,將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探索建立先使用后付費的風險補償機制。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張林山認為,深度融合的落點,是塑造面向未來的國際競爭力。推動深度融合,目標絕非閉門造車,而是要培育一批真正具有全球話語權的新興支柱產業,打造代表新質生產力的中國標桿。

?

編輯:劉潤榕

?

聲明:新華財經(中國金融信息網)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問題,請聯系客服:400-6123115

傳播矩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