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再融資市場掃描:政策發力引活水 規模與質效齊升
今年以來,在政策端的持續發力下,A股再融資市場顯著回暖。截至7月31日,A股再融資額大幅超過去年全年再融資總額,市場呈現出多重新特征。再融資市場的繁榮,既折射出政策風向的調整,也體現了融資對實體經濟的精準服務。
今年以來,在政策端的持續發力下,A股再融資市場顯著回暖。截至7月31日,A股再融資額大幅超過去年全年再融資總額,市場呈現出多重新特征。再融資市場的繁榮,既折射出政策風向的調整,也體現了融資對實體經濟的精準服務。
本文對今年前7個月A股再融資市場進行系統性梳理,重點對比募資規模、項目過會節奏、市場運行特征及實施再融資公司的質地等,展現年內再融資市場監管與公司層面的積極變化。
再融資政策優化
今年1月,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引導中長期資金進一步加大入市力度。允許公募基金、商業保險資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職)業年金基金、銀行理財等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在參與新股申購、上市公司定增、舉牌認定標準方面,給予銀行理財、保險資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
上海證券交易所與深圳證券交易所在3月同步修訂再融資細則,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推動機構投資者更好發揮價格發現和資源配置功能。
在一系列政策的積極驅動下,今年再融資市場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闖出新路為重要目標,通過制度創新、流程優化與資金引導,實現了鼓勵上市公司實施股權再融資,進而擴大產能規模、加大科技創新等預期目標。
定增募資成再融資重頭戲
Wind數據顯示,按照上市日統計(如無特別說明,均為該統計口徑),今年7月,A股上市公司再融資額超過420億元,創今年5月以來次新高,僅次于6月。
整體來看,今年前7個月,A股市場近120家次公司實施再融資(含定增、可轉債、配股),合計募資約7675億元,是去年全年的3.4倍,且超過2023年全年。其中,定向增發承擔再融資主要角色。2025年前7個月,定向增發募資總額占再融資總額的比重接近95%,這是時隔7年后,定增募資占比再次突破90%。
以再融資募資總額與募資總額(含首發募資、再融資)對比來看,2015年以來,再融資募資占總募資額比重持續超過60%。2025年前7個月,這一比值超過92%,創近10年最高水平。
按板塊劃分,今年前7個月,主板再融資募資接近7000億元,占再融資募資總額比重超九成,雙創板塊占比達8%以上。
再融資過會率提升
過會率被視為間接衡量企業“成色”的指標,也是監管層對融資項目認可度的直接體現。以最新公告日的審核狀態為統計口徑(已上市項目按發行日期計算),截至7月31日,今年以來A股市場定增及可轉債再融資的全口徑過會率(含主動撤回項目)整體接近60%,較上一年提升近3個百分點。
按再融資方式劃分,2025年定增全口徑過會率達到62.24%,較上一年提升1個百分點以上;可轉債全口徑過會率較上一年提升超過3.5個百分點。
從排隊企業審核節奏來看,截至7月31日,30余家公司的再融資項目于7月過會,審核效率顯著提升。
業內人士表示,再融資過會率提升得益于兩個方面:一是政策層面的持續支持與審核機制的優化;二是過會企業“成色”的提升,通過聚焦主業、合理且透明使用募集資金,為資本市場資源的高效配置奠定了堅實基礎。
再融資市場呈現三大積極變化
今年以來,金融行業大額定增推高再融資規模。按Wind行業劃分,今年前7個月,金融行業定增募資接近5655億元,占全市場再融資總額比重超七成。其中非銀金融行業定增募資接近455億元,主要因券商并購重組,通過定增擴充資本實力。與歷史對比,今年以來,A股再融資市場呈現三大積極變化。
第一,半導體行業再融資活躍度大增。今年前7個月,半導體行業再融資募資合計近194億元,較去年全年增加近5倍;占非金融行業的再融資總額比重超過9.5%,2022年至2024年這一占比均低于4%。與此同時,國防軍工、公用事業、有色金屬等行業再融資額占比較上一年也會有所上升。
第二,簡易程序定增熱度顯著上升。今年前7個月,簡易程序定增項目數量占比接近12%,為上一年的兩倍以上,創2020年以來新高。根據規定,募資總額不超過3億元且不超過最近一年末凈資產的20%可以適用簡易程序。今年以來,10余家公司以簡易程序定增,平均定增募資約2.2億元,均值為各類程序中最低。
第三,發行費用率降至近年來低位。今年前7個月,定增平均發行費用率1.39%,再融資平均發行費用率1.1%,均為2020年以來最低水平。對此,有券商投行表示,影響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受市場政策影響,券商投行轉向再融資賽道,進而導致投行業務競爭加??;二是注冊制下,再融資流程趨向簡易化,發行收費更加規范和透明。
募資投向研發及項目建設金額占比提升
上市公司再融資募資主要投向項目建設、研發、增資擴產或補充流動資金等,通過募資投向可以反映企業發展方向。
2023年以來,監管層圍繞上市公司再融資募資投向出臺了一系列要求,其中包括募投資金投向主業。
具體來看,以單個項目擬募資金額占單筆擬募資總額的比重來看,今年前7個月,研發費用擬募資額占比平均超過33%,項目建設擬募資額占比平均超過45%,均超過去5年的平均水平。
另外,受金融行業以及并購重組募資需求提升的影響,今年前7個月,補充流動性或償還貸款擬募資金占比也有一定提升。
定增公司財務面呈現五大顯著變化
上市公司的經營穩健性、財務健康度、主業聚焦能力等基本面,是監管層在再融資審核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以發行日統計,記者對2020年以來實施定增的公司,從營業收入、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分紅、研發強度等指標進行橫向和縱向對比發現,今年前7個月實施定增公司呈現五大顯著變化。
第一,公司規模大幅上升。以發行前一年的營業收入(剔除銀行及營收超萬億元的公司)計算,今年前7個月,實施定增公司發行前一年營業收入均值超180億元,創2020年以來新高。
第二,“小而美”公司數量占比創近5年新高。以“發行前一年營收低于50億元、同期凈利潤為正且同比增長、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5%”定義為“小而美”公司。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實施定增的“小而美”公司數量占比超過28%,占比創近5年最高水平,較上一年提升8個百分點以上。今年通過簡易程序定增的公司業績突出,截至預案公告年份,過去3年凈利潤復合增速平均超過30%,為2020年以來最高水平。
第三,成長性公司數量占比創近5年次新高。以“發行前一年盈利且凈利潤同比增長”衡量成長性,今年前7個月,實施定增的成長性公司數量占比超過54%,占比創近5年次新高,僅次于2023年。
第四,“含科量”顯著提升。從發行前一年的研發強度來看,今年前7個月,實施定增公司的平均研發強度接近8%,創2021年以來新高;10余家公司研發強度超過10%,包括芯原股份、思瑞浦、中國軟件等。此外,上市公司在定增實施后一年研發強度整體有所提升,機械設備、基礎化工等行業表現尤為突出。
第五,股東回報意識增強。以發行前一年分紅(含已宣告)情況來看,今年前7個月,實施定增并分紅的公司數量占比達78.38%,數量占比創近5年新高。
?
編輯:王媛媛
?
聲明:新華財經(中國金融信息網)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問題,請聯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