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錨定協調發展——以布局優化激活區域經濟新動能

經濟參考報|2025年11月06日
閱讀量: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啟動五年多以來,四川、重慶攜手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新華財經北京11月6日電 在成渝地區,四川省宜賓市三江新區,時代長安宜賓工廠生產線上,僅2.5分鐘就產出一個電池包。而僅僅3小時,這些電池就被運到了重慶長安汽車兩江工廠,準備裝配在新能源汽車上。在長三角,江蘇南京,全面參與大飛機燃油、液壓和空氣管理系統相關工作;浙江杭州,提供包括中央翼的中機身裝配和制造;安徽合肥,主攻大飛機氧氣系統、油箱惰性化防護系統國產化開發,大飛機產業“鏈”上超千家企業匯聚于此……

“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我國產業鏈“串珠成鏈”,區域協同效應持續增強。對于即將到來的“十五五”,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區域發展錨定了清晰的方向——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疊加效應,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發揮重點區域增長極作用,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區域協同的核心價值,在于讓各地區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發展優勢?!敝袊茖W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城市發展室副主任黃金川表示,“十四五”以來,從成渝雙城經濟圈到粵港澳大灣區,從長三角到京津冀,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正推動資源要素跨區域高效流動,催生出強勁的發展動能。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啟動五年多以來,四川、重慶攜手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通過協同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區域整體競爭力明顯提升,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和全國高質量發展中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在產業協同方面,川渝兩地共建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特色消費品4大萬億級產業集群,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建成我國第三大汽車產業集群。2024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工業增加值達24230.1億元,是2019年的1.4倍,年均增長5.8%。

“川渝汽車產業的融合度正在不斷提高,宜賓造的電池大量銷往重慶的汽車廠,重慶造的汽車又銷往四川等地?!彼拇〞r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在長三角,“產業共同體”的意義更加明顯。大飛機、新能源汽車、船舶海工……多個產業鏈在長三角協同并進?!笆奈濉币詠?,長三角地區生產總值從2021年的27.6萬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超33萬億元。9地GDP超萬億元,26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占據全國近三分之一份額,創新與產業的雙輪驅動愈發強勁。

大中小城市齊頭并進態勢更加明顯。在區域協調發展的背景下,廣東以“百千萬工程”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難題,讓縣域經濟從“最大短板”變為“潛力板”。

2022年啟動該工程時,珠三角9市經濟總量占全省81%,而粵東粵西粵北12市僅占19%,且人均指標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近年來,通過省市縣鎮村五級聯動,廣東推動珠三角產業有序轉移,激活縣域發展活力。

陽江市陽西縣依托海洋資源,建成53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產值達六七十億元,還打造了全省最大的海水育苗基地;佛山與茂名共建的佛茂合作園,實現“每周簽約1個項目、每兩周落地1個項目”的提速,帶動高州片區工業投資連續15個月兩位數增長。

截至目前,粵東西北12市產業轉移合作園區實現全覆蓋,15個主平臺新承接項目超1600個,總投資超5800億元。2024年,廣東57個縣(市)首次實現整體人口凈流入,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22年的2.41縮小至2.31,縣域崛起的圖景正在顯現。

“十五五”期間,優化區域經濟布局的步子將邁得更廣?!办柟烫嵘┙蚣?、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鼓勵各地發揮比較優勢、各展所長,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作示范”“加強重點城市群協調聯動發展,促進區域創新鏈產業鏈高效協作”……《建議》在增強區域發展協調性、促進區域聯動發展和優化經濟布局等多方面部署一系列舉措。

“通過優化資源要素配置來完善經濟布局,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抓手,有助于增強我國經濟發展韌性?!秉S金川表示,構建多極支撐、協同聯動的區域發展格局,有助于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整體效率,也能夠分散發展風險,提升應對國內外經濟波動和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

黃金川指出,積極發揮東部創新優勢與中西部資源稟賦,形成“研發+制造+資源”的跨區域產業鏈,加速新技術、新產業在創新生態好的地方落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新態勢和新格局。

可以預見的是,“十五五”期間,隨著各項政策落地實施,在市場驅動與政策引導的雙重作用下,區域協同的力量將持續迸發,推動我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記者梁倩 李倩薇 顏之宏 吳濤)

?

編輯:尹楊

?

聲明:新華財經(中國金融信息網)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問題,請聯系客服:400-6123115

傳播矩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