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要聞 > 正文

聚變能納入“十五五”發展藍圖 產學研各方共推產業破局

中國證券報|2025年10月28日
閱讀量: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10月中旬的發布《聚變能源展望2025》報告認為,全球聚變能探索已經進入決定性新階段。截至2025年,全球聚變領域的商業資金已累計超過100億美元,2025年在運的聚變裝置數量也達到了空前水平。

新華財經北京10月28日電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日前介紹,《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些產業蓄勢發力,未來10年將再造一個中國高技術產業。

隨著聚變能納入我國“十五五”規劃前瞻布局范疇,中國聚變能產業有望邁入戰略發展新階段。近日記者調研采訪了解到,聚變能技術正在從科學研究向工程試驗和商業應用的目標加速邁進。政策強力指引、資本密集涌入、產學研通力攻關,共同推動這場追尋“終極能源”的世紀長征迎來關鍵窗口期。在這場重塑未來能源格局的競賽中,如何把握機遇、攻克瓶頸,將決定我們在本世紀中葉能否真正點亮聚變之燈。

商業資本競逐

可控核聚變正在資本市場的熱切關注下加速駛向現實軌道。

近日,在成都一場關于“核聚未來:中國核能‘三步走’創新進展”的研討會上,臺下一位兩鬢斑白的研究者向臺上作報告的年輕核能研究人員提問:“可控核聚變,我們總說還有50年、又要50年,到底什么時候才能夠用聚變能來發電?”

這個問題引發了全場與會者的會心一笑。研究人員從容答復:“隨著一些技術的進展,大家從我們的報告中可以看到,我們有望在這個世紀中葉實現用聚變發電的目標?!?/p>

這種有生之年看得到聚變發電的信心,體現在全球資本對聚變能“先聲奪人”的押注上。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10月中旬在成都發布《聚變能源展望2025》,該報告認為,全球聚變能探索已經進入決定性新階段。截至2025年,全球聚變領域的商業資金已累計超過100億美元,2025年在運的聚變裝置數量也達到了空前水平。

記者了解到,全球商業資本對聚變能的熱情升溫基本在2022年之后。當年,采用激光慣性約束技術的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宣布首次實現能量增益(即Q>1)。Q>1,即輸出的能量大于維持反應所需輸入的能量,是論證可控核聚變科學可行性的第一步。

此外,美國聯邦聚變系統公司(CFS)成功測試20特斯拉高溫超導磁體,以及AI智能控制技術在解決燃燒等離子體長時間穩定控制等國際難題方面的助力等,都給了全球資本進一步推進聚變能邁入工程化和商業化階段的信心。

《聚變能源展望2025》報告特別提到,高溫超導磁體已成為下一代磁約束聚變裝置開發過程中的一項變革性技術。通過在更緊湊的幾何形狀中實現更高的磁場強度,高溫超導材料為加速聚變發展和開發經濟上有吸引力的最終產品提供了新的途徑。

多元路徑競速

近年來,我國聚變能商業化步伐加快,聚變裝置矩陣持續擴容,涌現出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聚變新能、新奧集團、能量奇點、星環聚能等公司,從不同路徑開展聚變能探索,形成覆蓋不同技術路線、銜接不同發展階段的多元支撐格局,核聚變產業鏈正穩步走向完善。

磁約束托卡馬克是公認最成熟、可率先實現可控核聚變能應用的技術途徑。今年3月,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HL-3)國內首次實現原子核溫度1.17億攝氏度、電子溫度1.6億攝氏度,綜合參數聚變三乘積實現大幅躍升。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張立波表示,“2027年,我們期待能開啟聚變能燃燒實驗,2030年左右,具備中國首個工程實驗堆的研發設計能力,2035年左右,建成中國首個工程實驗堆,到2045年左右,能建成我國首個商用示范堆?!?/p>

10月1日,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夸父啟明”(BEST)完成主機杜瓦底座落位安裝,之后主機核心部件將陸續進場安裝。根據計劃,BEST將于2027年底建成,通過運用高性能超導磁體、氘氚聚變燃料等新技術,來為將來的核聚變發電探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徐國盛介紹:“我們還正在謀劃建設CFEDR聚變工程示范堆,這一裝置預期從2030年開始建造,到2035年建成,到2040年左右示范聚變能發電?!?/p>

與此同時,民營資本活躍,加速多元路徑布局探索。走進河北廊坊新奧集團園區,一座布滿管線的球形聚變實驗裝置映入眼簾。今年4月,這一名為“玄龍-50U”的球形環氫硼聚變裝置實現了高溫高密度百萬安培(兆安)等離子體電流,目前正在進行參數調整,等待下一次試驗。

不同于國內很多聚變公司選擇氘氚作為聚變反應的燃料,新奧集團選擇氫硼聚變反應的技術路線。新奧能源研究院院長劉敏勝介紹,氫硼聚變不產生放射性的中子,且氫硼儲量豐富,容易獲取,未來工程化和商業化階段的難度較小,但相較于氘氚,氫硼聚變反應的實現難度更大,例如需要更高的等離子體溫度(約10億-20億攝氏度,超過氘氚的1億-2億攝氏度)等。新奧選擇將難關前置,劉敏勝表示,目前,新奧正著手推進下一代聚變裝置“和龍-2”的選址建造,計劃投資60億元。

徐國盛認為,商業資本進入聚變能領域,不僅帶來更多資金的支持,還帶來了競爭和活力。

2025年7月,中核集團在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基礎上牽頭組建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重點布局大科學實驗、聚變堆材料研制等領域。同時,可控核聚變創新聯合體的成員單位擴容至38家,涵蓋央企、民企、高校、科研院所。目前聯合體已啟動“聚變堆超導磁體產業化”等重點項目,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創新聯合體有利于產學研深度融合,讓科研機構的技術優勢與企業的市場優勢形成互補。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長助理、聚變科學所所長鐘武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成立創新聯合體,希望能聚集各方優勢,突破聚變能領域的關鍵技術難題,我個人認為可能在10年到20年內看到聚變能商用?!?/p>

全球創新協作

為什么我們如此熱切地期待可控核聚變?國家原子能機構秘書長黃平介紹,聚變能與裂變能相比,具有能量密度高、原料資源豐富、放射性污染低、固有安全性好等突出優勢,是未來清潔能源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盡管聚變能產業化進程在加速,但也仍面臨關鍵技術、產業生態與人才儲備等多重挑戰。

多位受訪專家強調,當前,聚變能技術發展仍處于關鍵技術攻關階段,例如技術層面需突破等離子體穩態燃燒、耐強場高溫負荷材料、超導磁體、氚燃料自持等難題;產業生態上,還需解決產供鏈成熟性、經濟可承受性、投資可持續性、監管可適配性等問題。產學研各方要“不跟風、不盲從”,保持戰略定力。

鐘武律提到,目前聚變能領域的人才缺口還比較大,“作為多學科交叉領域,聚變能領域人才培養周期較長,通常需要5年到10年,當前人才鏈還有較大缺口,希望能進一步打造人才梯隊?!?/p>

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單忠德日前在世界聚變能集團第2次部長級會議暨國際原子能機構第30屆聚變能國際大會上表示,將進一步加強聚變能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和跨學科跨專業人才培養,加大對核聚變青年人才支持力度;通過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等國際大科學工程與科技合作項目,促進科技創新人才、專業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才互學互鑒、共育共用。

事實上,聚變能面臨的一些挑戰,不僅僅是中國面臨的問題,也是全世界聚變能發展面臨的共同難題,推動開放創新合作十分重要。中國在加速自主創新的同時,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聚變研發網絡,為終極能源的早日實現貢獻中國智慧。

單忠德表示,實現聚變能商業化離不開廣泛而密切的國際合作。要發揮世界各國優勢,加強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工程實驗、AI賦能、數據共享等多雙邊國際合作交流;擴大大科學工程、大科學裝置開放共享和互聯互通;聚力突破重大關鍵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

編輯:吳鄭思

?

聲明:新華財經(中國金融信息網)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問題,請聯系客服:400-6123115

傳播矩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