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豆供應鏈韌性持續增強
近年來,我國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持續增強大豆供應鏈韌性,完全有能力、有底氣、有信心確保大豆穩定供應。為了降低對進口大豆的依賴,我國深入實施豆粕減量替代行動。
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面對國際市場風云變幻,我國始終保持戰略定力,牢牢守住“油瓶子”“肉盤子”安全,把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緊緊握在自己手中,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筑牢堅實基礎。
近期,國際大豆市場呈現分化趨勢,美國大豆價格相對穩定,巴西大豆溢價顯著,中國企業放慢大豆采購步伐。這是否會影響國內大豆穩定?答案是否定的。近年來,我國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持續增強大豆供應鏈韌性,完全有能力、有底氣、有信心確保大豆穩定供應。
這樣的底氣來源于環環相扣的戰略布局。大豆直接關系千家萬戶的“油瓶子”和“肉盤子”安全。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大豆消費國,每年大豆消費量超過1億噸,但自給率較低,常年進口量保持在8000萬噸以上,且來源高度集中于巴西、美國、阿根廷等少數國家。這一結構性風險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短板。為扭轉這一態勢,我國積極拓展進口渠道、充實國家儲備、提高自給水平、推進豆粕減量替代,逐步從過去的“價格接受者”轉型為“主動布局者”,戰略回旋空間更加廣闊。
重塑全球大豆供應鏈,推進大豆進口渠道多元化,不再受制于單一賣家。經過多年努力,我國不僅深化與巴西、美國、阿根廷等傳統進口渠道的合作,還拓展俄羅斯、埃塞俄比亞等新興進口渠道,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即便某一主要供應國出現問題,中國企業能夠迅速調整采購策略,將訂單轉向其他國家。這種多元化戰略,不僅讓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采購中腰桿更硬、選擇更多,還順勢推動了全球大豆貿易格局的洗牌,讓更多國家加入與中國做生意的“朋友圈”。
充足的大豆儲備是保障國內供給安全的重要基石,堪稱市場穩定的“穩壓器”與供需調節的“蓄水池”。在通常情況下,我國可以通過加強統籌規劃和信息引導,推動形成有序、均衡的國際采購節奏,有效避免因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集中下單推高國際大豆價格。在遭遇極端情況時,充足的儲備更可轉化為有力的戰略反制工具,若有的國家試圖大幅提價或限制供應,我國具備放緩采購的底氣,有效應對短期“卡脖子”風險。一旦國內市場出現供應緊張苗頭,國家可適時有序投放儲備大豆,并配套調整進口政策,平抑價格波動,筑牢糧食安全防線。
大豆自給率的穩步提升,顯著增強國際市場議價能力。近年來,我國實行大豆產能提升工程,大豆產量連續3年超過2000萬噸,2024年大豆自給率比2020年提高4個百分點。盡管國產大豆還不能完全替代進口,但其戰略價值遠超數字本身。我國大豆產能的持續擴大,會逐步改變國際市場對“中國大豆進口需求”的預期。一旦國際市場形成“中國需求減弱”的預期,國際大豆價格便難以維持高位運行,甚至可能承受下行壓力。這一結構性變化賦予中國企業在采購節奏、定價機制等方面更大的主動權,使其逐步擺脫過去被動接受高價的局面。
豆粕是飼料蛋白的關鍵來源,長期以來一直是養殖業離不開的“剛需口糧”。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飼用豆粕需求水漲船高,成為拉動大豆進口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飼料中豆粕占比依然偏高,有較大下調空間。為了降低對進口大豆的依賴,我國深入實施豆粕減量替代行動。一方面,全面推廣低蛋白日糧技術,通過精準配方與合成氨基酸添加,在保障動物營養的同時,降低蛋白消耗;另一方面,積極拓展替代蛋白來源,發展菜籽粕、棉籽粕甚至昆蟲蛋白,逐步構建一個更有韌性、更可持續的蛋白供應體系。這不僅可以緩解大豆進口壓力,更從需求端重塑了大豆供應鏈的安全基礎。
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面對國際市場風云變幻,我國始終保持戰略定力,牢牢守住“油瓶子”“肉盤子”安全,把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緊緊握在自己手中,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筑牢堅實基礎。
?
編輯:吳鄭思
?
聲明:新華財經(中國金融信息網)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問題,請聯系客服:400-6123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