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開市十六載:改革引領新程 創新驅動成長
截至10月29日,創業板上市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家數占比約九成,近七成公司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集群化發展趨勢明顯,相關公司總市值超10.79萬億元,占板塊比重高達63.47%。
2025年10月30日,創業板迎來開市十六周年。從2009年28家“拓荒者”鳴鑼啟程,到今年10月29日,1389家“創新尖兵”集結成陣、總市值超17萬億元,這片承載著服務經濟轉型、孕育未來產業重任的資本綠洲,已經從制度創新的“試驗田”成長為滋養新質生產力的“示范田”。
10月27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將啟動實施深化創業板改革,設置更加契合新興領域和未來產業創新創業企業特征的上市標準,為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企業提供更加精準、包容的金融服務?!?/p>
站在新起點,創業板將繼續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創新,以更靈活的機制激發潛能,在服務科技自立自強、助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浪潮中,續寫資本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嶄新篇章。
微觀筑基 筑成長之基育企業之林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經濟轉型大潮奔涌,從傳統產業驅動邁向創新驅動的趨勢日益明朗。一批富有活力的科技企業破土而出,它們手握創新技術,心懷規?;瘔粝?,卻普遍面臨融資渠道狹窄、資本供給不足的成長瓶頸。創業板的設立,正是回應這一時代之需,成為銜接創新要素與金融資源的重要橋梁。
十六年來,創業板始終緊扣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的內在發展邏輯,圍繞其“高研發、快成長”的典型特征,持續推進制度探索與適配性改革;同時,以資本為活水,借助多元化融資工具精準滴灌,為企業從技術突破到市場開拓全程賦能,助力無數創新“幼苗”茁壯成長為行業“棟梁”,真正實現了資本與科創企業的共生共榮、同頻共振。
具體來看,在制度保障層面,創業板從開市初期探索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建立創業板特有的退市制度,為創新企業劃定“安全發展區”,到2020年率先實施“增量+存量”同步推進的注冊制改革,簡化審核流程、優化信息披露要求,讓符合條件的創新企業更快對接資本市場,再到今年6月份正式啟用第三套上市標準,支持優質未盈利創新企業上市——一系列制度創新層層遞進,既為企業發展筑牢“防護網”,也為其創新活力賦能。
作為創業板第三套上市標準的首位受益者,深圳大普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創業板IPO申請于今年6月份被深交所正式受理。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IPO擬募集資金18.78億元,主要用于下一代主控芯片及企業級SSD(固態硬盤)研發及產業化項目、企業級SSD模組量產測試基地項目。
如果說制度創新為企業鋪就了發展的“快車道”,那么奔涌的資本活水便是驅動企業前行的核心引擎。十六年來,創業板借助多元資本工具,形成一股強大的金融勢能,并根據企業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進行精準滴灌。
南京肯特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登陸創業板為公司帶來了多維度的深刻變化?!笆紫?,上市直接為募投項目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進而顯著擴大業務規模、優化產品結構并提升市場地位。其次,面對當前行業競爭格局分散的現狀,我們公司可以充分運用資本市場的平臺與工具,主動尋求符合長期戰略的合作與整合機會,借鑒國際經驗推動產業走向集中。最后,成為公眾公司本身就是一場治理升級,促使我們借助外部監督與市場力量,持續完善管理機制與治理結構,從而筑牢高質量發展的根基?!?/p>
得益于制度與資本的協同賦能,高成長性已成為創業板公司最鮮明的標簽?;厮蓍_板之初,創業板尚無一家公司年收入突破30億元或凈利潤超過5億元,而截至2024年度,已有240家公司營收跨越30億元大關,91家公司歸母凈利潤突破5億元,整體規模實現歷史性躍升。
從成長動能來看,創業板企業的增長勢頭更為顯著。以2024年年報數據計算(不包括2024年和2025年上市的企業),上市后營業收入增長超過100%的公司超600家,其中超百家營收增長超10倍;凈利潤增長超過100%的公司在300家左右,其中超30家凈利潤增幅超10倍。
這一系列數據,不僅印證了創業板企業的成長韌性,更展現出資本市場對創新主體的強大培育功能。
中觀聚勢 聚創新之勢鑄產業之鏈
十六年來,創業板不僅助推眾多創新“幼苗”茁壯成長為行業“棟梁”,更在“三創四新”(即創新、創造、創意以及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初心引領下,通過錨定新產業賽道、推動新業態協同、賦能新模式落地的遞進實踐,形成了相互賦能的產業生態,鑄就了支撐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堅實力量。
首先,錨定新產業賽道,選準方向聚“星”成群。創業板積極服務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三大重點領域,著力支持相關企業通過并購重組實現關鍵領域技術突破與戰略布局,讓分散的創新力量向高價值領域集聚,形成規?;a業“星群”。
數據顯示,截至10月29日,上述三大產業集群的企業數量已占創業板總量的48.09%,總市值占比超55.35%,相當于每2家創業板企業中就有1家來自核心新興產業,每2元市值中就有1元集中于戰略賽道。
其次,推動新業態協同,打通鏈條串“星”成“鏈”。針對產業上下游各自為戰的痛點,創業板以協同機制打破壁壘,將“星群”串聯成完整產業鏈,讓分散作戰變為協同攻堅。
以新能源產業鏈為例,據記者梳理,在動力電池領域,從上游的正極材料企業(如容百科技)、負極材料企業(如璞泰來),到中游的電池制造企業(如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再到下游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如匯川技術),已形成覆蓋“材料—電芯—動力電池包—電控”的完整鏈條。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對記者表示,這些產業鏈協同發展呈現出以下特征:一方面,龍頭帶動,推動全產業鏈良性互動,共同提質降本增效。如寧德時代的技術突破推動上游鋰礦開采、中游電池制造、下游新能源汽車應用的協同升級,重塑新能源產業競爭格局,形成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另一方面,資源整合,通過并購重組、產業基金等,實現上下游產業鏈整合,提升競爭力。
最后,賦能新模式落地,共享資源聚“鏈”成“火”。針對企業資源需求與供給“信息不對稱”的痛點,深交所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服務平臺,如聯合政府部門共建“深圳線上工研院”,打造集需求發布、成果展示、資源匹配于一體的數字化平臺,讓技術、成果、需求等資源精準匹配,加速聚“鏈”成“火”。
從“選賽道”到“通鏈條”再到“創模式”,創業板錨定“三創四新”板塊定位,完成了產業資源從分散到協同的跳躍,構建起相互賦能的產業生態,這股力量正成為支撐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堅實支柱。
數據顯示,截至10月29日,創業板上市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家數占比約九成,近七成公司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集群化發展趨勢明顯,相關公司總市值超10.79萬億元,占板塊比重高達63.47%。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燕翔對記者表示,創業板已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未來要進一步發力。一方面深化制度創新,擴大第三套未盈利上市標準適用范圍,覆蓋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前沿領域;另一方面依托現有產業集群,完善并購重組機制,支持龍頭企業整合上下游資源,帶動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多維度發力才能讓創業板更好發揮“中國未來之板”作用,為經濟轉型升級持續注入動能。
宏觀賦能 強循環之能通金融之脈
十六年來,創業板不僅在微觀層面培育企業成長、中觀層面聚合產業勢能,更通過持續深化投資端改革,優化資金供給結構、降低資本與科創企業的對接成本,成功引導社會資本向高附加值領域集聚,為科技自立自強、產業結構升級注入長期動能,成為打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關鍵樞紐。
針對早期資本市場存在的“短期投機傾向強、長期資金占比低、科創企業融資難”等痛點,創業板從投資者結構、交易機制、配套政策三方面發力,系統性重塑投資端生態。
具體來看,一是錨定“長期資金入市”核心目標,持續推動投資者結構機構化。如通過優化社?;?、險資、養老金等長期資金的持股鎖定期收益機制(持有滿3年可享受投票權加權、分紅稅率優惠),降低長期投資風險。二是深化交易機制創新,提升資本配置效率。如進一步放寬做市商制度覆蓋范圍,同時推出“盤后固定價格交易+大宗交易優化”組合機制,降低機構投資者大額交易對股價的沖擊。三是打造“主題產品矩陣”,降低普通投資者參與門檻。數據顯示,創業板指自2010年6月1日發布以來,逐步成為反映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創業企業發展的核心指標。目前全市場跟蹤創業板指的ETF規模達1873.50億元,跟蹤創業板50指數的ETF規模達373.79億元,“創”系列ETF總規模達2542.72億元。
得益于這一系列改革的深化推進,創業板成交量與活躍度持續提升,結構不斷優化,截至10月29日,投資者數量超5000萬。
投資端改革的成效,最終體現在資金向科創領域的精準集聚。依托制度引導與產品創新,創業板形成了“資金跟著技術走、跟著產業走”的配置邏輯,讓資本真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孵化器”。
總體來看,十六年來,創業板以制度保障與資本活水,培育了一批從初創走向領軍、從追趕到并跑甚至領跑的創新力量,以企業成長的生動敘事,奏響了中國自主創新的時代強音;秉持“三創四新”導向,推動產業資源從分散布局走向集群發展、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優勢,以聚合之力重塑中國產業升級的生態格局;依托市場化機制,促進資本要素高效流通、服務能級持續提升,以扎實的實踐成果詮釋了科技、產業與金融的良性循環。
站在新起點,隨著深化創業板改革的即將啟動,創業板將全方位加大對優質科技企業的包容性、適應性和精準支持力度,引導更多先進生產要素向科技領域聚集,促進科技、資本和產業高水平循環。
?
編輯:羅浩
?
聲明:新華財經(中國金融信息網)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問題,請聯系客服:400-6123115










